嗳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嗳气和打嗝有什么区别)

2023-10-14 22:14:06
肿瘤治疗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嗳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嗳气和打嗝有什么区别)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嗳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以及嗳气和打嗝有什么区别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经常嗳气要小心是疾病引起,巧用3个办法能缓解

很多人都经历过“打嗝”,也就是嗳气。如果偶尔一次俩次出现嗳气,我们是不用担心或害怕;如果经常并且长期出现嗳气,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有可能和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有关。那么,嗳气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嗳气产生的原因

(1)饮食过快

由于人们吃饭速度过快、过多,造成大量的食物和空气堆积在消化道内,消化液的分泌速度比不上食物堆积的量,食物不能充分的消化分解,造成食物无法从肛肠排出,从而出现嗳气的症状。

(2)不良的生活习惯

人们如果经常食用大量的萝卜、土豆、红薯、板栗等食物,可能会出现嗳气的症状。经常卧床、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缺乏锻炼造成胃肠动力不足导致食物排气逆流,影响胃排空,可能会引发各种胃炎、胃溃疡等疾病。

(3)精神压力

如果您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感觉胸口像压着一个大石头一样,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中,抑制了胃的蠕动及排空机能,使得食物在胃里存储时间过长,出现嗳气的症状。

有些人出现嗳气以后,经常担心是不是身体出现什么疾病了,应该吃什么药可以有效的缓解呢?其实,出现嗳气不用过于担心,只要按照以下几步进行操作,就可以有所缓解并恢复正常了。

缓解嗳气的方法

(1)喝水、吸气

如果遇到“嗳气”的症状,可以先准备一杯温开水,喝一大口,分多次小口咽下。一般适用于大多数人群,如果身边没有水,可以深吸一口气,将其憋住,尽量保持长一点时间,然后将其呼出,嗳气的症状会得到缓解。

(2)按摩腹部

如果是在家里或者不是公众场合,可以选择一只手的手掌面贴在上腹部,另一只手的手掌面紧贴于该手背,双手重叠,按照顺时针方向揉三到五分钟。

(3)用手指压足三里穴

如果出现嗳气的症状,可以用手指的指端按压足三里穴,每日2次,每次3~5分钟。经常出现嗳气的患者可以试一下,症状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网】。

经常打嗝嗳气是病吗

打嗝嗳气是人体常见的现象,许多人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那么打嗝和嗳气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出现打嗝和嗳气,经常打嗝和嗳气是不是得了什么病呢?下面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一、先看看打嗝和嗳气有什么不同

在日常的生活中,许多人可能会把打嗝和嗳气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是一回事,其实这是两种不同的现象。首先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打嗝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肺部气体从口腔排出造成的现象,而嗳气则是因为胃内的气体反流到食管以及口腔所以出现的现象,也就是说打嗝的气体是从肺内发出的,嗳气的气体是从胃内发出的其次两者的症状有所不同。打嗝是连续不断地发出声响,而且是不能够自己控制的一种反应,发出的声调会比较短,也比较高,嗳气发出的声音比较弱、持续时间比较长

二、为什么会打嗝

其实打嗝的医学名词叫呃逆,大家知道在我们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个像帽子似的厚厚肌肉膜,称为膈肌,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膈肌和身体其他器官一样也有神经分布和血液供应。当膈神经局部受到刺激时,信息会传导给大脑,大脑就会发出指令,使膈肌出现痉挛性收缩而产生呃逆。呃逆又分为自限性呃逆和持续性呃逆两种。

1、自限性呃逆:主要见于健康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常发生于进食过快、过饱,或食物过冷、过热、过度辛辣,喝酒或大量喝含碳酸的饮料均可引起呃逆。气温急剧变化,胃肠道内窥镜检查,情感因素如恐惧、大笑、过度兴奋也可触发。

2、持续性呃逆:是指呃逆持续或反复发作达一周以上,病人多有器质性疾病的基础,自行缓解者少见。可见于颅内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损伤、脑血管病变等。也可见于胸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癌、胸膜病变等,膈肌病变如膈疝、膈胸膜炎等,腹部病变如膈下脓肿、肝脏肿大、胆囊炎、胃肿瘤、胰腺炎、胰腺癌等。

三、为什么会嗳气

嗳气俗称“打饱嗝”,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如果餐后出现几次嗳气属于正常现象。但嗳气也是胃肠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当嗳气频繁发作令人烦恼时就属于病理现象,称为嗳气症。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III标准,把嗳气症分为吞气症和非特异性过度嗳气两种

1、吞气症又称神经性嗳气或嗳气综合征:正常情况下,人的胃可容纳一定量的气体,称为“胃气泡”,主要来源于各种食物中含有的小量气体和在正常吞咽时咽下的空气,健康人每咽下10ml液体会同时吞入8-32ml的气体。吞气症是指在进食或饮水时过度吞咽空气,患者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导致反复发作的连续性嗳气,嗳气不止,致使不自觉地吞入大量空气而使症状更为明显,此症也有癔病的色彩,多在有旁人在场时发作。

诊断吞气症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①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②可以客观地观察或检测到吞咽空气。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2、非特异性过度嗳气:非特异性过度嗳气是指反复出现令人不适的嗳气,但无过度吞气导致嗳气的证据,与吞气症不同,此症的气体也来源于胃内,可能与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有关,也可能与精神心理波动,胃肠道疾病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有关。

诊断非特异性过度嗳气必须包括以下所有条件:①每周至少发生数次反复嗳气;②没有过度吞咽空气的证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四、经常打嗝嗳气是病吗

一般来说,偶发的、短暂的打嗝或者嗳气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

但如果是持续性或者是顽固性的打嗝,往往是器质性疾病的信号,需要应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常见的原因包括颅内疾病、膈肌病变、肺部疾病、腹部疾病,也可见于中毒性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

嗳气是消化道疾病常见的一个症状,可见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这些疾病嗳气的同时还会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臭、腹部胀痛等不适感。所以,如果经常嗳气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胃肠镜等检查排除消化道器质性疾病。

经常嗳气最常见的疾病是功能性胃肠病,包括吞气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等,这些疾病的特点是病程都比较长,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发病多与平时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关,治疗主要是生活饮食的调理。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胃黏膜为何萎缩

最近,张先生总感觉上腹部胀痛、嗳气,在家人催促下,来到消化科就诊,医生建议做个胃镜检查。面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老张心头一紧:好好的胃怎么就萎缩了?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萎缩”并不是胃整个变小了,而是胃的黏膜层“变薄”了。胃黏膜不但保护着胃组织不被各类危险因素侵害,还可以分泌消化液(胃酸、胃蛋白酶),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当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时,就会导致其固有腺体萎缩、减少,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肠腺上皮的化生和/或异型增生。具体来说,损伤胃黏膜的罪魁有以下几类: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感染列为一类致癌因素,其也是慢性胃炎主要诱因之一。当幽门螺杆菌在胃黏膜长期生存、繁殖时,可分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尿素酶、细胞空泡毒素等物质,可抵御胃酸的杀灭,破坏胃黏液屏障,久而久之就可以造成胃黏膜受损。

胆汁反流 高龄、胃动力减弱、吸烟等可能引起胆汁反流,此外,幽门括约肌松弛、胆囊切除、胆囊多发结石等也会诱发。胆汁反流之所以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联系,不仅是由于胆汁中的胆酸、胆盐等会破坏上皮细胞脂蛋白,抑制胃黏膜保护酶活性和胃黏膜碳酸盐的分泌,还因为胆汁可以导致胃酸分泌增多。

维生素缺乏 已有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患者维生素B12、叶酸缺乏,以及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抑制胃黏膜分泌维生素C,这会降低氧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从而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程度。

不良习惯 长期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喜食过烫、高盐等刺激性饮食,水果、蔬菜摄入量少等,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相关。

免疫因素 胃体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胃黏膜健康细胞,导致其发生慢性损伤。

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如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及早饱感,还可有食欲减退、嗳气、泛酸、恶心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消瘦、乏力、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门诊中,很多被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会将其与胃癌画等号,并因此焦虑不安。一般来说,大多数胃癌的发展遵循如下规律: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腺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癌。由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且只有极少数一部分可能发展为胃癌(约为1%)。只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且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大大增加。

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给予不同的随访建议:1.萎缩性胃炎不伴肠腺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者,可每1-2年做一次胃镜和病理随访;2.中重度萎缩或伴肠腺上皮化生者,每6-12个月复查胃镜一次;3.轻中度异型增生者,每6个月复查胃镜一次;4.重度异型增生者确诊后,需立即进行手术或内镜下治疗,切除病灶。有些患者尽管没有症状,并不代表病情没有进展,应遵循上述原则定期复查。

来源: 甘肃日报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28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