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在肿瘤晚期及手术病人中使用广泛,是目前常用的强镇痛药物。芬太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激动中枢神经的阿片受体,药理作用与吗啡类似,但镇痛效力约为吗啡的 80倍,是杜冷丁镇痛作用的1000倍,而且比吗啡及杜冷丁副作用小,尤其是呼吸抑制的副作用。芬太尼镇痛作用产生快,但持续时间较短,静脉注射后1分钟起效,4分钟达高峰,维持作用30分钟。因此,与麻醉药合用,作为麻醉辅助用药,用于外科、妇科等术中和术后的镇痛。
由于其作用时间短的特性,通常利用不同的工艺做成其他剂型,作为药物使用的主要剂型有透皮贴剂、注射剂、口腔可溶性膜和鼻腔喷雾等。
放化疗是针对肿瘤治疗的比较有效的方法,既可以治疗肿瘤本身、防止肿瘤扩散,又能减轻癌性疼痛。放化疗是放疗和化疗的总称。放疗指的是应用放射线的方式将癌细胞杀灭,化疗指的是应用化学药物将癌细胞杀灭。放化疗对癌细胞的抑制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摧毁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人体内好的细胞,因此放化疗的副作用及全身毒性问题不容忽视。
药品 癌症 牛奶 体育 运动
单用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或与左旋多巴及外周脱羧酶抑制剂合用。应早、中午服用,不宜在傍晚或晚上服用以免引起失眠。
阿片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恶心、呕吐,嗜睡、过度镇静和尿潴留等。
如治疗肺癌胸痛,常配伍壁虎、金荞麦、瓜蒌皮、降香;
重度癌痛:首选强阿片类药物(吗啡),如疼痛无法缓解,可同时加服非阿片类药物,既能增加止痛效果,还能降低成瘾性。
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实,癌痛患者口服吗啡,或者使用透皮贴剂,都极少出现成瘾。如果癌痛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可能需要逐渐增加剂量,但这种对药物“身体依赖”现象应与所谓的“成瘾”加以区别。
通过对皮肤进行刺激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比如按摩,根据疼痛的部位不同可以对患者的腰部、背部以及脚部进行按摩。另外在疼痛发生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温度刺激的方法进行止痛,比如冷敷,冷敷时要用毛巾包裹冰囊袋或者冰水袋,而且要注意观察皮肤的变化,以皮肤变白为宜,避免发生冻伤。还可以通过对疼痛部位进行按压,达到止痛的目的,找到疼痛的部位,然后进行按压,每次按压的时间要在1~2分钟之内。
虽然难以给癌痛止痛药下一个最好的定义,但王家双教授认为正确使用适合自己的止痛药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一、痛了就要吃?
二、止痛药怎么选择?
三、吃止痛药会成瘾?
1. 消炎镇痛药:如芬必得、扶他林,这类是非处方药,可以直接在药店购买,所以不需要考虑成瘾的问题。
2. 中等强度的镇痛药:如曲巴多、可待因等。这类药物是非常弱的阿片受体激动剂,正规使用,是不会产生成瘾性的。
3. 重度的镇痛药:包括吗啡、杜冷丁和羟考酮,这类药物有一定的成瘾性。其中成瘾性最大的是杜冷丁,因为它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毒性。但是,不管这种止痛药也有剂量限制,只要使用时把握好剂量,一般也不会上瘾。
四、除了药物,还有没有其他的止癌痛方法?
1. 分散注意力: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看电视、聊天等娱乐行为来分散注意力,缓解癌痛。
2. 按摩:家属可以为患者进行适当按摩,除了能改善血液循环之外,在癌痛部位按摩,还能缓解癌痛。
嗜睡和过度镇静是止痛药物常见的短期副作用,多伴注意力分散、思维能力下降、表情淡漠,一般在给药一周后逐渐减轻。脑转移以及同服用镇静剂、高钙血症等,可增加其发生率。嗜睡和过度镇静重在预防,老年患者药物止痛时应避免快速增量。出现后应观察呼吸次数,防止发生呼吸抑制。
分为两类。一是弱阿片类,如可待因、曲马多、强痛定等,适用于轻至中度疼痛;二是强阿片类,如吗啡、美沙酮、芬太尼、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等。这类药被很多人认为是“毒品”,担心上瘾,因而不敢使用。如果是一个健康,或仅仅是轻度疼痛的人,无缘无故用这类强阿片类止痛药,这是滥用,可能成瘾。但用于治疗的癌症病人的疼痛,目的是为了止痛,而不是为了获取所谓的刺激感,就无需担心上瘾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对于中重度癌症疼痛,阿片类药物才是更有效也是更安全的。阿片类药物最主要的副作用是便秘,要配合使用通便药,在饮食结构上也要注意调整。
编者按: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往往需要忍受令人绝望的疼痛。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常常哀求医生,虽然知道癌症是目前医学尚不能解决的重症疾病之一,“但是能不能别让我疼?”随着医学手段的进步,这个愿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在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来临之际,我们请来专业医师介绍一下如何让晚期癌症患者活得更有质量、更有尊严。
癌症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必须要面对的疾病之一。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癌症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据《临床肿瘤杂志》(CA Cancer J Clin)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429.2万例,同时有281.4万例患者因为癌症死亡。由此可见,癌症已经不能算作罕见疾病,而是人类社会必须要面对的医学和社会问题。
1.轻度疼痛:建议采用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止痛药物(NSAIDs),代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其作用机制是消除疼痛部位局部的无菌性炎症,减少神经刺激以止痛。此类药物也可以作为二、三阶梯的辅助用药,此类药物对胃肠道、循环系统、血液系统副作用较多,且有封顶效应。
2.中度疼痛:建议采用第二阶梯弱阿片类止痛药物以及联合使用第一阶梯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可待因、曲马多、泰勒宁等药物。这些药物常是弱阿片制剂和非甾体类药物的复合制剂,对消化道等的副作用相对较少。
3.重度疼痛:建议采用第三阶梯阿片类止痛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吗啡及其缓释片、羟考酮及其缓释片、芬太尼贴剂等。阿片类药物是人类发现的最强的止痛药物,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起到强效镇痛作用。但是过量使用会出现便秘、尿潴留甚至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为了合理镇痛,可适当加用第一阶梯或第二阶梯药物,以最大程度减轻单种药物的副作用。
如果药物治疗和放化疗治疗效果都不理想,还可以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也被称为癌性疼痛治疗的第四阶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微创介入镇痛治疗主要有神经射频消融术和吗啡泵植入术。
对于原发性肿瘤伴全身转移或非实体性肿瘤的患者,射频消融技术可能起不到很好的疼痛范围覆盖和治疗作用,鞘内吗啡泵植入术则可以有效地解决疼痛问题。鞘内吗啡泵植入术被喻为“治疗晚期癌痛的核武器”。其原理是直接在中枢神经系统蛛网膜下腔置入导管,通过导管输入吗啡类药物。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口服或肌肉注射后的全身代谢作用。传统的口服和肌肉注射类吗啡药物,经过身体的代谢之后,只有三百到五百分之一能够进入到蛛网膜下腔,真正起到镇痛作用。而蛛网膜下腔导管的鞘内给药只需要给予传统药量的三百分之一,就可以起到同等的镇痛作用。而由于药量的减少,副作用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例如患者原来每天口服300mg吗啡镇痛,通过鞘内给药装置,只需要给予1mg就可以有效镇痛,解决了患者口服给药困难、副作用多的弊端。
吗啡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最初由旅居上海租界的欧洲籍医生用于治病,后期又广泛用于戒除鸦片。少帅张学良丢失东北之后,在上海听从杜月笙的劝说,决定戒除鸦片毒瘾,重塑新形象,但是痛不欲生的戒断反应让他望而生畏,迟迟不敢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