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胃癌是非常严重的胃部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严重的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生活中,许多人认为胃息肉就是胃癌,胃部的息肉会不断增大,形成胃癌。实际上,虽然胃部息肉和胃癌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胃息肉和胃癌存在本质上面的区别,需要了解清楚。
胃癌与胃息肉,概念完全不一样?
分别为
殊不知,不做胃肠镜,无法发现早期胃肠道肿瘤。
● 良好的生活习惯
所以,少吃点,吃粗点,多动点。
胃镜
上腹部CT检查可以显示较大的病变,尤其是对胃有向外生长表现的肿块;对于一些早期非肿块型胃部病变,则可能无法早期提示;对发现是否侵犯消化道管壁外周组织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器官有无浸润方面有相对的优势。
1. 上腹部疼痛;
2. 饱胀感或烧灼感;
3. 食欲减退、嗳气;
4. 黑便或大便隐血(+);
5. 乏力、消瘦、贫血;
6. 原有胃溃疡或慢性胃病史,近期症状加重;
7. 中年以上原无胃病史,短期出现胃部症状;
8. 多年前因胃良性疾病进行过胃大部切除术,近期出现消化道症状。
1. 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4.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癌前疾病;
5.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 其他高危因素:高盐饮食(钠盐>10 克/天);日常腌制饮食(比如韩国泡菜);吸烟;重度饮酒等。
1. 定时定量饮食,勿暴饮暴食;细嚼慢咽,勿进食过烫、过硬的食物;
2.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3. 不嗜烟酗酒;
4. 少吃或不吃腌菜;
5. 不吃或少吃烟熏和油炸食品。
另外,有一些胃病也要当心会恶变为胃癌,这些疾病都是胃癌癌前病变的特征,是具有胃癌易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患上胃癌之后,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特征。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暖气等症状,容易和胃炎,胃溃疡等疾病混淆,其生理学行为、组织类型、病理等和胃息肉差别较大。因此,需正确区分胃息肉和胃癌,并正确对待。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CT检查
你有哪些坏习惯,
恶性肿瘤,
阴性,也不能排除肿瘤,因其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至今也没有100%敏感的标志物;千万不能被这个结果所蒙蔽;
胃息肉确实有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但风险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论。具体要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进行判断。
目前认为以下个体应尽早做胃镜检查,筛查早期胃癌:
为什么会长息肉?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体检越来越受重视,做胃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胃息肉的发现率逐年增高。除非胃息肉过大或位置特殊,如长在幽门处导致幽门梗阻等,绝大多数胃息肉几乎不会引起人体的不适症状,如不做胃镜检查,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肿瘤标志物
9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发生胃癌的几率下降39%。
引起胃息肉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哪些人群要警惕胃息肉的发生?
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唯一金标准。胃镜检查可以较直观的观察是否存在胃部病变,同时可在胃镜下行病理活检,亦能对早期胃癌行内镜下手术治疗。因此,对于临床上持续的、非特异性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应积极动员胃镜检查,尤其推荐电子染色、放大内镜,甚至是超声胃镜。
1. 胃底腺息肉。有些可能与长期口服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有关,其癌变率不到 1 %。
2. 增生性息肉。通常与幽门螺杆菌、萎缩性胃炎等长期慢性炎症有关,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癌变率也是比较低的,有研究报道其发展为上皮内瘤变的概率为 5% ~ 19%。40% 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会消退,直径≥ 1 cm者癌变风险有所增加,多数国家的指南推荐直径>0.5 cm 者要切除。
3. 腺瘤性息肉。此息肉为高危息肉,特别是直径>2 cm、病理为绒毛状腺瘤者,据文献报道,癌变率可达 28% ~ 40%。
1. 戒烟戒酒,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等。
2. 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3. 使用胃药应当遵从医嘱,避免不恰当地、长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
大多数散发性胃息肉患者不会有特殊不适的症状,但胃息肉可能会合并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等,所以有些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上腹隐痛、腹胀、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胃癌前疾病:
很多人认为刚做的体检,啥事都没有,尤其是肿瘤标志物正常,更能迷惑人,所以就放松了警惕,导致了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