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疗法的火热,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人们征服癌症的步伐。这眼瞅着形势一片大好,可谁知肿瘤免疫疗法的时常会抽风失灵,着实令人头疼。到底谁才是肿瘤免疫疗法掣肘的真正主谋,科研界里也是众说纷纭。
科技日报特拉维夫8月3日电 (记者毛黎)以色列科学家发现,癌细胞膜上有种蛋白质,能抑制人体的免疫系统,让癌症无干扰地增殖。具体来说,就是癌细胞的膜蛋白通过让自然杀手细胞(白细胞)失去功能,从而保护癌细胞生长。为此,他们将癌细胞膜蛋白作为研究对象,研发抗体注射剂,希望找到新的癌症治疗方法。
02
Haber说:“BMC128的概念类似于益生菌,但它里面的细菌数量更少且更精确,这样更有效并且更安全。”
一些癌症藏在人体关键组织的内部,往往难以通过传统放疗、化疗等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如黑色素皮肤癌、脑胶质瘤等,而BNCT具有高局部控制率的特点,可以在肿瘤局部产生较高的剂量,从而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从而实现对肿瘤的靶向治疗。
但随着红细胞的老化,它们会失去CD47蛋白质。最终,免疫细胞不再给红细胞免费通行证。它们会吞食旧的红细胞,以便为新的红细胞让路。
黑色素瘤--Lifileucel(TIL)
研发公司:Iovance
肠道微生物与癌症
同时,由于中子射线的射程短,基本只能影响到一个癌细胞范围内的含硼化合物,对周围正常细胞没有影响。所以其疗程短,且副作用小。
近日,德国BioNTech对外公开表示,一款针对癌症的mRNA疫苗已取得技术突破,预计在2030年前可使用。
一、德国BioNTech:mRNA癌症疫苗或可在2030年前使用
二、mRNA癌症疫苗为治疗性疫苗,非预防性疫苗
三、16个治疗性癌症疫苗产品已上市
四、癌症疫苗非神药,“一针治愈癌症”目前无法实现
CDE受理时间:2022年10月
为了确定这项技术在治疗癌症上的可行性,Dan Peer 教授及其研究团队选择了两种最致命的癌症——胶质母细胞瘤和转移性卵巢癌。
具有专利技术“WT1肽”的最佳癌症疫苗
上文提到的法国研究团队则分析了249名接受了抗PD-1免疫治疗的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数据,其中有69名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开始前或刚开始时使用了抗生素(对抗各种感染),包括酰胺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
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的兴起极大地改善了癌症反应,降低了药物毒性和不想反应。然而,大多数类型癌症的高复发率和耐药性的发展促使我们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方式。
具体地,该临床试验旨在评估BMC128联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Opdivo在非小细胞肺癌、黑色素瘤或肾细胞癌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临床效果。
那么即将在今年于国内上市的BNCT的治疗费用是多少呢?
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毫无疑问是十分密切的。有科学家估计,在每个人的身体中细菌的数量占到了人体所有活细胞的90%。此外,我们体内还有许多病毒存在。
该公司的PRISM(Predictive, high Resolution, Integrative Selection of Microbes,预测、高分辨率、整合选择微生物)平台是一个宏基因组学分析平台,它可以利用内部综合数据库进行功能基因组学分析。
传统CAR-T被设计为靶向癌细胞上的单个分子,一旦注入患者体内就无法在对它控制。
① 微生物抗癌
传统CAR-T在艾滋病面前就是个弟弟
2019年10月25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发表了美国格莱斯顿艾滋病治疗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人工抗原树突状细胞疫苗疗法(使用人工抗原的方法)
放疗、化疗后,免疫力低下,副作用反应明显(如食欲减退、恶心、脱发、皮肤炎症等),期望增加化放化疗效果的患者。
由于树突状细胞抗肿瘤特性与疫苗原理一致,因此树突细胞疗法在临床中更多的被称为树突细胞疫苗。
其中,MD 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 A. Wargo教授则以112例接受抗PD- 1免疫疗法的致命性皮肤癌-晚期黑色素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16S RNA与全基因组测序,统计了患者粪便样品和口腔拭子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潜力。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具核梭杆菌。具核梭杆菌本身是一种定植于口腔中的细菌。原本从口腔到肠道,物理距离非常远,路途中又有胃酸和胆汁作为化学障碍,形成口腔—肠道屏障。但是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胃酸降低,让口腔微生物群大量转移到了肠道。与健康人相比,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粪便中普遍存在具核梭杆菌的细胞核。体外试验和小鼠模型都揭示了具核梭杆菌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核梭杆菌还可以通过另一种粘附素 Fap2 与抑制性免疫受体 TIGIT 结合来抑制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 (NK) 细胞的细胞毒性功能,从而抑制免疫监视;甚至还能在促进肿瘤对化疗耐药性方面发挥作用,一项大型队列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的丰度与总生存期 (OS)降低有关。
那么即将在今年于国内上市的抗癌硼药究竟价格几何呢?
报道称,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制一种抗体,它可以附着在癌细胞的CD47蛋白质上,从而遮盖“不要吃我”的牌子。这样,人体的免疫细胞学会辨认出癌细胞是危险的,并对其进行攻击。
如果在过去,这种设想真的只能是想想罢了,“这是因为细菌的数量十分庞大,检测它们的基因序列将是一个海量工程。”徐军说,但是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现在测序的费用与时间都在大幅下降,同时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也能够运用AI技术,效率能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