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恼?!
06
➢心律失常
原因
如果手术部位出现了感染迹象,可考虑进行抗生素(首选光谱、高效及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注意切口是否有脓性液体,如果有的话,应及时采用切开引流或者闭合冲洗的方法,去掉脓性液体。
感染的迹象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术后持续发热、伤口疼痛加重、红肿压痛、白细胞增高等都是术后感染迹象。
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期间会出现恶心呕吐,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的话会紊乱代谢,导致营养不良,延长了伤口愈合的时间,降低了工作质量,不利于病情的康复。患者可以通过药物的方式来改善恶心呕吐,不能接触一些容易引起恶心的气味,保持居住房间的空气流通和清新。吃饭前可以使用淡盐水漱口。
术后鼓励患者尽早活动,可以促进整体状况的改善,对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也有一定的好处。还能避免术后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除了定期换药,自己也要加强营养。可以进食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促进伤口更快愈合。另外,有的病人局部伤口血运不好愈合会慢一些。这个时候可以局部使用红外线治疗仪,促使血液循环、伤口愈合。
癌症复发转移的概率是比较高的,但是患者也无需感到绝望,复发转移并不是不可治愈的。
术后伤口疼痛。基本每个患者都会疼痛,疼痛的程度和感受因人而异。
相比于健康的普罗大众,手术对于癌症病人已是家常便饭。虽说如今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的风险大大降低,但是也有不少病人被术后并发症折磨、打倒。
点分享
2)切口感染;
3)肺不张/坠积性肺炎;
引起胆管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是肝功能发生衰竭,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肝脏储存功能比较差的患者身上。在做手术前要结合患者的肝脏功能做好评测,并且要判断手术切除的范围,在治疗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保肝工作,不能使用对肝脏和肾脏损害比较大的药物。要密切的观察患者意识状态以及生命体征,若是意识发生了障碍,应该警惕肝性脑病,及时去医院做血氨检查来诊断。
a、不应向所有癌症门诊患者提供常规药物血栓预防。
心律失常是肺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心房颤动/扑动,通常在手术后的前三天发生。既往所报道已确定影响患者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65 岁)、较长吸烟史、肺气肿、是否合并心律失常史、术中出血量、术中刺激或损伤心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5 L、术后肺不张等。术前对患者心功能的评估、术中细致操作及术前预防性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大多数情况下在手术后的第一个24小时内发生,但据报道也可能在肺切除术后的6个月内发生。可表现为血压突然下降和血液动力学崩溃。需要立即再次手术。
➢肺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约1.5%-4.5%接受肺切除术的患者可能出现支气管胸膜瘘,并与29%-79%的死亡率相关。风险因素包括右侧手术、直径较大的支气管残端、残留肿瘤、放疗或化疗、年龄大于60岁以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咯血、皮下气肿。而研究报道患者术后90天内脓胸死亡率为19%,以多发病原体感染为主,感染细菌主要是葡萄球菌及链球菌,导致患者出现脓胸的主要原因为支气管胸膜瘘。早期对脓胸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早期患者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及白细胞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影像学CT上可见胸腔积液中含有气泡、液气平面等特征,若患者术后出现类似情况,可行支气管镜检查是否有瘘口存在。管理措施包括胸腔引流、全身抗生素治疗,严重病例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