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晚期几乎是不治之症,所以胃肠道疾病应当予以重视。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在逐年增多,这类疾病即使并非癌症但依旧能够夺人性命,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疾病。
本报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该教授指出,胃肠间质瘤有别于胃癌或肠癌。“它并非如胃癌、肠癌那样来自于上皮,更深入,更难发现。”他称,胃肠间质瘤以胃部原发多见,其次是小肠、结直肠、食道、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不能说胃肠间质瘤就是恶性的,但随着它的增大,最终是恶性的,因此早发现、早干预对治疗很必要。”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胃肠道间质瘤,这个读起来有点拗口的病名,不仅百姓颇感陌生,很多医护人员也对之了解甚少。“该瘤以往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每百万人口中约有15个新发病例。但目前,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临床上并不少见。” 一教授说:“尽管它不是癌,却一样可以夺人性命。”
“随着多个口服靶向药物的问世,胃肠间质瘤的治疗进入了新时代。其不仅对恶性转移或手术不能切除的胃肠间质瘤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并显著改善了对第一代靶向药物耐药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预后。但是靶向药物是遏制癌细胞生长并非杀死,所以靶向治疗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如果患者停药,肿瘤容易再次生长,所以患者必须坚持长期服用。”教授说:“但靶向药有个缺陷,前期效果比较好,后期会出现耐药性,因此,可以考虑配合一些中成药一起服用,例如人参皂苷(16.2%以上效果最佳),有效的提高免疫力,延长靶向药的耐药时间。”
当然,也有是间质瘤本身导致的症状出现后,患者就医检查发现的。胃间质瘤小的时候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是随着肿瘤的生长或者破溃,就会出现梗阻表现,腹胀,呕吐;或者肿瘤出血导致的消化道出血表现,如黑便或呕血;少数患者因为身体明显消瘦,或者可以触摸到上腹部包块或者出现肝脏转移后引起右上腹疼痛,才检查发现。
因为这个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等症状明显了很多都晚了,光靠抽血啊这些也没有办法准确地做监测,所以,定期做内镜(胃镜、肠镜)就是最有效的早发现办法。
至于其发病率,很难统计。曾经,有日本学者在100例胃癌患者死亡尸体解剖中做胃的连续切片发现,在35位患者中存在间质瘤,为此,他认为,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约为35%。其实,真正的胃肠间质瘤发病率并非这么低,但是因为受限于胃镜筛查的普及度,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缺乏统计。另外,许多胃肠间质瘤不会往恶性方向发展,甚至会有不少人终生携带胃肠间质瘤。
一般认为,B超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常见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声科医生一般只会检查肝、胆,对腹腔不太关注,因而,确诊胃肠间质瘤也需要超声科医生更加谨慎。很多时候,胃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通过内窥镜,可以排查大部分胃肠间质瘤。
从1.5年到5年,胃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也得益于药物的研发,由于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很常见,尤其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55%~90%。对于瘤体过大不能手术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先缩小瘤体,在适当的时机再行手术更为安全。
所以,光看症状真的用处不大,还是要靠做检查!
胃间质瘤多发于胃和小肠
对于肿瘤较大且位置特殊等情况严重、复杂的患者,可以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缩小肿瘤后+手术的治疗方法。
降低误诊、漏诊率,胃肠镜做起来!
III期b—中度恶性间质瘤。临床1期:恶性指标4个。五年复发转移率78%。
相对于胃癌来说,它发病率低,治愈率高,预后较好,如下图所示:
虽不是癌,但胃肠道间质瘤有可能比癌症还厉害!
症状隐蔽与不少消化道疾病相似
对比健康人群,长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风险性是要高一些,但胃肠道间质瘤跟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尽管胃肠道间质瘤是有好有坏,但多数胃肠间质瘤还是良性的。
X线钡餐显示边缘整齐、圆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
20年前,胃肠间质瘤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或者化疗,平均生存期约一年半。然而,目前的手术、药物治疗水准在不断提高,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已经达到了5年以上。
Ⅳ期r—高度恶性间质瘤。临床2期转移恶性指标7个。
2手术治疗
大部分的胃肠道间质瘤比较温顺,不会继续长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症状;但另外一部分的胃肠道间质瘤就要凶猛些了,有时候比癌还厉害
据悉,约86%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是基因突变所致。目前的药物治疗对基因突变的胃肠间质瘤有很好的疗效,手术后根据基因突变的类型,“搭配”合适的药物疗程,能巩固治疗效果,甚至达到治愈。
胃间质瘤晚期患者一般建议药物保守治疗,并且胃间质瘤病人可以考虑服用靶向药物,如格列卫并且配合服用16.2%的RH2进行治疗,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期限等。
彭俊生介绍,胃肠间质瘤中胃部发病率高达60%-70%,小肠占20%-30%,也见于结直肠、食管以及腹膜、肠系膜。而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部,尤其是胃小弯侧,与胃癌患者的胃痛、恶心、饱胀等症状相比,胃肠间质瘤的早期症状更为隐匿。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食管胃肠外科主任 彭俊生教授
彭俊生提出,尽管胃间质瘤与胃癌从本质上类似,但有时其危险复杂程度更猛于一般胃癌。其“顽固不化”的特性对传统放化疗不敏感: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不明显又无特异性。治疗中易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少数患者运用大剂量的放化疗,结果不仅无效还浪费金钱、摧残身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新开展的胃肿瘤MDT联合门诊,能够针对胃间质瘤和胃癌患者做出更精确的诊断、确定符合最新规范化、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及制定术前术后放化疗方案和合理的术后康复计划。
据临床数据显示,胃肠间质瘤不长在胃内,很多时候并没有明显症状,只会在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有反应,比如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
增强CT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1期b—交界性间质瘤。五年复发转移率10%。五年生存期100%。
胃是消化道间质瘤最常见的部位
胃肠间质瘤容易出现在胃内、小肠内,它是一种独立于胃癌和肠癌的肿瘤。
临床上并未将胃肠间质瘤归类于良性或恶性,但根据其临床恶性风险分为:极低,低,中或高风险。
Ⅳ期b—高度恶性间质瘤。临床1期恶性指标7个以上。或者临床2期转移恶性指标1个。
根据临床调查研究,胃肠间质瘤不长在胃中,很多时候无明显症状,只会在长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反应。如果一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并且找不到原因,就一定要警惕小肠间质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胃肠间质瘤一般看不到异常,也摸不到包块,由于不易被诊断发现,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