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妈因患乳腺癌在做化疗,随着次数增多,平时总没胃口,还恶心、腹泻,非常痛苦。偶尔听小区遛弯的阿姨说,癌细胞怕热,发高烧能治愈。
文文妈听后,瞒着家人让自己发烧43℃,坚持不去医院,急坏了家人。家人最后通过拨打110才把文文妈送去医院。医生说,幸好送得及时,癌症病人最怕发烧。癌细胞不是怕热吗?为什么患者怕发烧?
药物引起的一般情况下不用特殊处理,停药后24小时内热会自行消退。用药期间注意多饮水,停掉可疑药物,也可以适当服用一些常规退热药。
面对癌症的潜伏期,一定要留意身体各种大大小小的不适,从中寻找蛛丝马迹,这是身体的求救信号,抓住了能救命。
(3)药物热
在进行放化疗时,因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药程度也会出现不同,不能适应药物作用,就很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发热就是其中一个,需要特别留意的就是持续性的高热,如果有此现象,要及时与医生沟通,更换治疗方式,并及时进行退热措施。
(2)能量充足的基础上,适度增加蛋白;
肩背部放射痛: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都可能波及附近的组织和器官,引起腰背部放射痛,这种痛病人自己很难描述清楚,分不清是酸胀还是麻木,而且晚上痛的特别厉害,坐卧难寐,白天则没有明显的痛感。
腹腔热灌注疗法对于多种癌症有不错的治疗效果,目前在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医院推广使用,造福了无数的癌症患者。但对此还是要持有正确心态,不要盲目“迷信”。
并不是!发热并非一种疾病,它是一种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程度的发热可能有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聚集并吞噬病原菌、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 T - 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
癌症患者发烧后需要更深入的评估,以确定他们的感染源和适当的治疗方案。发烧的患者也会被隔离,以防止接触任何其他感染。还将进行尿液和血液测试以检查细菌感染的指标。
1、药物烧
2、“癌烧”
第二种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发烧症状被称作“癌烧”,也是我们最为束手无策的一种发烧类型。这是因为肿瘤坏死释放一些抗原物质而引起发烧,这种发烧多数在下午时较为明显,患者体温在38℃左右,部分达到39℃,可出现持续高烧不退,使用退烧药物体温可暂时恢复正常,但药效过后仍会反复发烧。一旦出现此类发烧,意味着病情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只有控制肿瘤后才能退烧。(注意,这里非常重要,是后文的重点)
3、感染烧
所以,当癌烧始终出现反复,也是一个提醒我们的信号:或许使用PD-1抑制剂,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抗癌。当然,发烧也不是越多越好,感染对癌症患者来说非常致命,一旦出现发烧的情况,患者们要第一时间进行排查,排除感染性发烧的风险。
一、发烧可能意味着感染
二、癌细胞怕什么热?
最近医学的研究证据表明,在39-42°C加热会降低细胞的存活率,而在温度≥42.5°C维持1小时以上效果会更好。
三、患者发烧后怎么办?
治疗宜采用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方法。
前两个涉及的药物一般只能由医生开,作为患者或家属,能做的就是及时就医并辅以加强营养。毕竟营养是免疫细胞分裂增殖的“燃料”。没燃料,给你再好的跑车也没用,还不如自行车,而中性粒细胞提升的关键“燃料”就是能量物质(糖类/脂肪类/蛋白质类),关键中的关键是蛋白质。因此,当中性粒细胞下降,饮食上一定要做到:
不要相信“以毒攻毒”这句话
无论已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还是最新研究成果都只表明加热会降低细胞的存活率,但没有研究证明发烧和癌细胞的减少相关。
众所周知身体表面有一定温度,它是人体活动不断产生的热量体现,并且口腔、腋下、身体内部的温度是不一样的,通常我们说的发烧是腋下温度,超过37度就可以说是低烧。水银温度计器的最高值是42度,很少有人会烧到这么高,同时它也是一种预警,如果真的烧到42度,可能整个人就不行了。
接受癌症治疗的人感染的风险更高,因为癌症治疗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帮助抵抗感染的白细胞比正常人少,患者的身体抵抗感染的效果会较差。
对于癌性发热的患者常以解热镇痛药为主,常用的有萘普生、阿司匹林、布洛芬、消炎痛等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通常会进行辩证论证后给予不同的治法。
癌性发热属于中医内伤发热范畴,是肿瘤发生发展致正气虚损,阴阳失调,痰毒湿郁而发热。癌性发热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检验。临床主要症状有:低热,一般在38℃左右,多午后体温上升,夜间可自行汗出热退,神疲,乏力,纳差,喜冷恶热,同时有原发肿瘤的各种症状;临床检验一般白细胞升高不明显,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癌性发热的治疗重在辨证,一定要因证施治,方能取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