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股蓝功能主治(疟原虫治疗癌症)

2023-07-24 14:03:51
肿瘤治疗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绞股蓝功能主治(疟原虫治疗癌症)

陈小平团队的研究有没有价值?

疟原虫可以治愈癌症吗?

责编 | 程 莉

用病原体,包括致病细菌、寄生虫等来治疗癌症并不是新闻。

牛立志:从有效性来说,目前还不能准确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更大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从我们医院的病例个案来看,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但也有部分病人接受疟原虫治疗后是没有效果的。接下来,临床研究还将继续进行,并进一步扩大癌症病种。

其次是风险难控性。即使疟原虫不引发严重疾病,但疟原虫含太多物质,具有“大杂烩”的味道,很难避免其中的成分引发严重临床副反应的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所以,关于这项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等待这个研究团队正式发表研究论文。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患者真正需要的,是切切实实地治好疾病,而不是贩卖希望泡沫的假消息。

……

记者获悉,目前已有来自北京、河北、湖南等地的上百名患者登记报名该项目,有患者家属告诉记者,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获取到准确有效的信息,网络上公布的部分报名流程与现场情况不匹配。

什么样的病人可以参与这项临床试验?目前研究进展如何?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该科研项目临床研究参与机构之一——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副院长牛立志教授。

“‘治愈’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用的,老百姓认为的治愈,和临床治愈本来也不一样。”黄华介绍,临床上一般只有症状完全缓解、并持续五年的病例,才能成为临床治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年生存率”。两位患者距离临床治愈还很遥远。

牛立志:病人入组后,在中科院科研组那边注射一针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红细胞,然后回到医院进行观察和监测。住院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左右。

免疫功能检测结果接近或达到正常人群水平

效果

并非“以毒攻毒”,仍旧是一种免疫疗法

因为疟原虫和蠕虫都是寄生虫,我再举一个利用细菌的例子。

那么理论上,就可以利用病原体来治疗自身免疫病。

春节期间,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陈小平的演说被传播成了武侠大片,疟原虫对抗癌症被描述得像金庸作品里的以毒攻毒的“神方”般简单、有效。

牛立志:最近也很多病人来问我,疟原虫治癌效果怎么样,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最近吴一龙教授在欧洲癌症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有关肺鳞癌的研究,历时8年。科学结论要建立在研究证据之上,疟原虫到底能不能治癌,也许也要八年才知道。现在各种喝彩或质疑的声音都缺乏最终研究依据。成败都有可能,这才是临床研究。

这个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近日,钟南山院士也回应称,该疗法仍在实验中,尚未达到被批准条件性用药的阶段。目前该项研究仍有很多未知数,尚没有充分的证据和足够数量的案例证实该方法有效,个别案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现在看起来有一些苗头,但是下结论太早了。”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相关负责人说,癌症的治疗效果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更大数据的随机对照试验,因此从有效性来说,目前还不能准确评价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效果。

第一种是直接效应。疟原虫可选择性杀死癌细胞,或直接吞噬或释放针对癌细胞的有毒物质,但这种神奇效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第二种是间接效应。疟原虫的感染激发机体免疫系统来抵抗,顺便把癌细胞也杀死了。这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策略倒是屡见不鲜。早在十九世纪末,借助细菌感染杀死肿瘤细胞实际上就是这一策略的体现。

第三是效率低的问题。由于疟原虫是一种生物体,在体内的运输效率和扩散效应都远远低于小分子药物(如顺铂、紫杉醇和格列卫),也低于大分子抗体药物(如赫赛汀和贝伐单抗等),这也严重限制了治疗效率。

参考文献

还需足够案例及长时间观察

陈小平在演说中讲解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的原理,他说:“癌细胞分泌一系列的信号,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睡眠不工作。而疟原虫感染,恰好唤醒了免疫系统。”

对于标准治疗已经失败的患者,疟原虫疗法可以作为选择之一去了解,但需要降低预期。

两位专家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黄华认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值得鼓励的。任何一种创新都要有点“异想天开”的精神,任何研究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是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对于这种新尝试,应该冷静思考理性对待,既不能盲目吹捧,也不宜一竿子打死。疟原虫抗癌的小鼠模型研究确有可能真实有效。但实验室有效的方法用在人身上是否有效还要经过严格论证,毕竟人和鼠之间有很大差别。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自媒体人会出于怎样的目的,大喊下面这样的话呢?

感染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被疟原虫「激活」,这些激活的免疫细胞可能可以杀灭肿瘤细胞。

用寄生虫来治疗肿瘤,这可能是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文章对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质疑,认为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是否存在负相关存疑。

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传播的那样神?这个治疗真就是这么简单打一针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吗?

毕竟,用纳税人的钱来进行的研究需要向公众报告一个严谨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新闻。

只需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着,一个癌症患者就痊愈了……

尽管在临床上被证明有效,但因为背后的机理很难被当时的人理解(主要是因为免疫学的知识有限),“科利毒素”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随着放疗和化疗等效果更好方法的出现,“科利毒素”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其中的道理不复杂,病原体和人类的免疫系统在漫长的时间里有着共同进化的关系 ,甚至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病原体成就了我们的免疫系统 [1]。作为共同进化的结果,我们的免疫系统有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应对病原体,而病原体也有同样多的策略来影响我们的免疫系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利用病原体影响免疫系统,从而去治疗和免疫相关的疾病,比如癌症、自身免疫病、过敏等。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脑海里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它是否有效,而是这项研究是如何通过伦理审查的?

一百多年前,美国纽约的医生威廉·科利(Willian B. Coley)通过查阅医院的病人档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病例:一个病人的脖子上有恶性肿瘤(癌症),因为不能手术而不得不回家,后来又因为一种链球菌的感染而得了丹毒病,但之后奇迹发生了——这个病人的恶性肿瘤居然消失了。这个特殊的病例让科利猜想链球菌的感染或可用来治疗癌症,随后他就谨慎地付诸行动。他先给一个不适合做手术的的恶性肿瘤患者注射链球菌,结果真的如科利所料:肿瘤变小了。这一结果鼓励他继续在另外两位骨癌患者身上做了同样的试验,但不幸的是这两位患者在注射了链球菌后因感染而死亡 [2]。

链球菌感染而导致的死亡让科利改变治疗方案,他开始使用灭活了的链球菌(有时还合并其它细菌比如粘质沙雷氏菌)去治疗病人。这种灭活后的细菌不再会引发感染,而且依然对一些癌症有一定的疗效,这一治疗癌症的配方被称为“科利毒素”,并在之后的几十年得到了推广, 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3]。

直到后来科学界对免疫学有了更多的认知,慢慢理解了“科利毒素”的疗效机理,科利才被称为“免疫疗法之父” [3]。

之所以在这里用这么多文字去叙述一个百年前的故事,是想说明两点:第一,利用病原体去有效地治疗癌症并不是新闻;第二,即使在没有严格医学伦理规范的年代,医生进行这样的试验也是十分谨慎的。

具体到用疟原虫治疗癌症,从发表的结果来看,陈小平教授的团队的确开展了动物实验,并在小鼠肺癌的模型上证明了疟原虫疗法对肿瘤有显著的效果 [4]。这个团队也根据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该疗效的两个可能的机理: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力[4]和破坏肿瘤血管组织 [5]。也就是说,动物研究已经表明这是一个潜在的治疗癌症的新方向。

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这个新闻时第一个想到的是“这项研究是如何通过伦理审查”的原因。

“为什么这项研究的结果是通过演讲和随后的新闻报道出来的?”这是我脑子里出现的第二个想法。

在我们肠道里生活(或生活过)的蠕虫(Helminth)就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在以前卫生条件不好的年代,蠕虫是人类肠道里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含多个物种)。为了对付人类的免疫系统,它们进化出了抑制人类免疫系统的本领[6]。

拥有这种本领的蠕虫也就成为了科学家感兴趣的对象,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在探讨用蠕虫来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能性 [7]。

从已经发表的结果来看,这个研究方向上的动物实验进展良好,显示蠕虫疗法可以预防或治疗多种动物身上的自身免疫病或炎症类疾病,比如实验性结肠炎 [8、9]、实验性脊髓灰质炎 [10]、实验性I型糖尿病 [11]、实验性自身免疫关节炎 [12]等。

答案是可以的,而且动物实验也证明有着一定的效果 [19、20] 。

1. Cobey S. Pathogen evolution and the immunological niche. Ann N Y Acad Sci. 2014 Jul;1320:1-15.

2. Coley WB.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sarcoma. Ann Surg. 1891;14:199–220.

3. Edward F McCarthy. The Toxins of William B. Coley and the Treatment of Bone and Soft-Tissue Sarcomas. Iowa Orthop J. 2006; 26: 154–158.

4. Chen L 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malaria parasite infection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through induction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PLoS One. 2011;6(9):e24407.

5. Yang et al. Exosomes from Plasmodium-infected hosts inhibit tumor angiogenesis in a murine Lewis lung cancer model. Oncogenesis. 2017 Jun 26;6(6):e351.

6. Maizels et al. Regulation of the host immune system by helminth parasit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6 Sep;138(3):666-675.

7. Smallwood et al. Helminth Immunomodulation in Autoimmune . Front Immunol. 2017; 8: 453.

8. Elliott et al. Exposure to schistosome eggs protects mice from TNBS-induced colitis. 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2003) 284:G385–91

9. Smith et al. Infection with a helminth parasite prevents experimental colitis via a macrophage-mediated mechanism. J Immunol (2007) 178:4557–66.

10. Gruden-Movsesijan et al. Mechanisms of modulation of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chronic Trichinella spiralis infection in Dark Agouti rats. Parasite Immunol (2010) 32:450–9.

11. Cooke et al. Infection with Schistosoma mansoni prevents 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non-obese diabetic mice. Parasite Immunol (1999) 21:169–76.

12. Osada et al. Schistosoma mansoni infection reduces severity of 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 via down-regul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t J Parasitol (2009) 39:457–64..

13. Rzepecka et al. Prophylactic and therapeutic treatment with a synthetic analogue of a parasitic worm product prevents experimental arthritis and inhibits IL-1β production via NRF2-mediated counter-regulation of the inflammasome. J Autoimmun (2015) 60:59–73.

14. Driss et al. The schistosom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28GST, a unique helminth protein, prevent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 experimental colitis through a Th2-type response with mucosal eosinophils. Mucosal Immunol (2016) 9:322–35.

15. Rodgers et al. Drug-like analogues of the parasitic worm-derived immunomodulator ES-62 are therapeutic in the MRL/Lpr model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Lupus (2015) 24:1437–42.

16. Voldsgaard et al. Trichuris suis ova therapy in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is safe but without signals of beneficial effect. Mult Scler (2015) 21:1723–9.

17. Summers et al. Trichuris suis therapy for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astroenterology. 2005 Apr; 128(4):825-32.

18. Daveson et al. Effect of hookworm infection on wheat challenge in celiac disease –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 PLoS One (2011) 6:e17366.

19. Zaiss et al.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the Ability of Helminths to Modulate Allergic Inflammation. Immunity. 2015 Nov 17;43(5):998-1010.

20. Navarro et al. Hookworm recombinant protein promotes regulatory T cell responses that suppress experimental asthma. Sci Transl Med. 2016 Oct 26;8(362):362ra143.

21. Collin et al. EndoS, a novel secreted protein from Streptococcus pyogenes with endoglycosidase activity on human IgG. EMBO J. 2001 Jun 15; 20(12):3046-55.

22. Collin et al. IgG glycan hydrolysis by a bacterial enzyme as a therapy against autoimmune condition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105: 4265–4270.

23. Nandakumar et. al et al. Endoglycosidase treatment abrogates IgG arthritogenicity: importance of IgG glycosylation in arthritis. Eur J Immunol 2007, 37: 2973–2982.

24. Albert H, et al. In vivo enzymatic modulation of IgG glycosylation inhibits autoimmune disease in an IgG subclass-dependent manne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8 105: 15005–15009.

25. van Timmerenll et al. IgG glycan hydrolysis attenuates ANCA-mediated glomerulonephritis. J Am Soc Nephrol 2010, 21: 1103–1114.

26. Allhorn et al. The IgG-specific endoglycosidase EndoS inhibits both cellular and complement-mediated autoimmune hemolysis. Blood 2010, 115: 5080–5088.

27. Hirose et al. Enzymatic autoantibody glycan hydrolysis alleviates autoimmunity against type VII collagen. 2012 Dec;39(4):304-14.

28. Otvos L. Commentary: drugs from bugs. Curr Protein Pept Sci. 2015;16(6):476-7.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8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