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性肝硬化是怎么形成的 胆汁性肝硬化一定会癌变吗

2023-12-22 15:04:29
肿瘤治疗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胆汁性肝硬化是怎么形成的 胆汁性肝硬化一定会癌变吗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胆汁性肝硬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胆汁性肝硬化一定会癌变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肝硬化的“形成”,离不开这5大原因,希望你别视而不见

肝硬化属于较严重的肝脏疾病之一,可能是其他病变发展而来,会逐渐形成弥漫性损害,在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变性,还会面临结缔组织增生,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等情况,需了解具体的病因,在没有患病前积极预防。只有肝脏功能正常发挥,身体代谢,消化等才能保持顺利。

1、大量酗酒

大量喝酒成为肝硬化出现的危险因素,许多人喝酒时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很得意,觉得自己千杯不醉。实际上,酒精带来的伤害是慢性的,代谢过程中需要肝脏积极参与,一旦超过肝脏代谢能力,损伤的就是肝脏细胞,紧接而来会引发脂肪肝,酒精肝等疾病,病情严重时还会导致肝硬化出现。可见,想要保护好肝脏,远离这类严重疾病,应该严格做到滴酒不沾。

2、营养不良

想要保持体重稳定,需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减肥。虽然很多人过度肥胖后出现健康问题,但不代表越瘦越好。如果在减肥的道路上陷入误区,长时间单纯吃素,过度去控制饮食,会导致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无法及时获取。

营养缺乏不良后果是降低抵抗力,当然,就连肝脏细胞对有害物质的抵抗力也变差,如果受到毒性物质以及传染因素影响,会成为肝硬化出现的间接病因。需远离营养障碍,科学饮食来获取丰富营养物质。

3、药物或者毒物伤害

肝硬化出现不排除和某些药物作用有关,在有健康问题时大多需要药物使用,常规合理用药可以缓解病情,同时把副作用减少。

但有的人在用药物期间很随意,自行调整剂量,没有选择适合药物类型,长期错误用药行为会引发中毒性或者药物性肝炎,久而久之引发肝硬化。当然,部分毒性物质会导致肝脏细胞中毒性损伤,包括黄曲霉素。需要远离这些毒物和药物,才能保护好肝脏。

4、慢性肝炎发展

慢性肝炎对人体危害大,病毒入侵导致肝脏功能降低,在有疾病的基础上应该严格配合治疗,具体如何用药,有哪些错误生活方式要纠正,尽早明确才能稳定控制病情,避免病毒数量越来越多,活跃复制。

但有的人在病毒性肝炎发展期间治疗不积极,病情逐渐恶化不重视,会导致门静脉性肝硬化的出现。需要疾病苗头察觉到就积极配合治疗,才能降低难度。

5、胆汁淤积

不少人出现肝硬化,实际上是胆汁淤积引起。肝外胆管阻塞或者肝内胆汁淤积,会有高浓度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掉,影响是损害肝脏细胞,长期发展下去没有配合治疗,促进胆汁排泄,肝硬化也会找上门来。

如果是肝外胆管阻塞引起,则为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而有的人是肝内胆汁淤积这种情况,属于原发胆汁性肝硬化。都不能小看,需要积极配合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会导致肝衰竭

导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攻击肝小叶内小胆管为特征。胆管上皮细胞受到持续性攻击,因此逐渐破坏并最终消失。小叶内胆管的持续性丧失会引发胆汁淤积的症状及体征,最终导致肝硬化及肝衰竭。

一、导致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出现的因素是多样的,下面为大家介绍常见的3种

1、食芳烃新鞘氨醇菌

食芳烃新鞘氨醇菌(Novosphingobium aromaticivorans;N. aromaticivoran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微生物,参与代谢有机化合物及雌激素。该菌的两种蛋白与丙酮酸脱氢酶的E2部分(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E2, PDC-E2,AMA的主要识别表位)同源。一项初步研究提出该菌在PBC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项研究中,77例PBC患者(抗PDC-E2阳性)都有较高的针对该菌的抗体滴度,相比之下,195例对照者中无一如此。另一项研究也发现了针对该菌的反应性。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暴露于食芳烃新鞘氨醇菌与PBC的发病相关,但对临床会有何影响尚未明确。

2、乳杆菌

一项病例报告报道,一例患者为治疗复发性阴道病接受了肌内疫苗接种[含有几个乳杆菌(lactobacillus)菌种],之后发生了PBC。该患者体内的AMA-M2可与主要PBC特异性线粒体自身抗原表位(即PDC-E2)发生反应,但与德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的反应更为强烈。研究者推测,乳杆菌疫苗接种通过分子模拟引起PBC发病。

3、抗线粒体抗体

AMA是PBC的血清学标志物,AMA的靶抗原包括4种主要的自身抗原,统称为线粒体自身抗原的“M2”亚型:PDC、支链2-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三者的E2亚基,以及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结合蛋白。这些自身抗原中的每一种都参与氧化磷酸化(该过程发生于线粒体内膜,由此生成ATP)且彼此有很高的同源性。

随着对这些抗原的鉴别及克隆,我们对PBC的了解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多数AMA与丙酮酸脱氢酶的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组分E2亚基(PDC-E2)发生反应。PBC是唯一一种B细胞及T细胞针对PDC-E2发生自身反应的疾病。迄今为止,所有筛查到的线粒体自身抗原都只是M2型AMA的靶抗原。之前所报道的其他AMA(如抗-M4、抗-M8及抗-M9)最有可能是各种抗体检测方法在应用时的人为偏差。人AMA可在体外抑制其靶酶复合物的酶活性。

二、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需要做哪些检查呢?以下两种手段可以帮助确诊

1、肝功能检查

无症状的患者中,PBC常在偶然化验肝功能异常尤其是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时发现。中年妇女出现典型症状(如不能解释的瘙痒、疲劳、右上腹不适、黄疸)或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胆汁淤积性肝病:碱性磷酸酶和GGT明显升高而氨基转移酶(ALT或AST)轻度升高时,应考虑PBC。疾病早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往往正常,升高预示疾病进展及预后较差。

2、抗线粒体抗体

若怀疑PBC,应检测患者肝功能、血清IgM(PBC时升高)和抗线粒体抗体。ELISA试验对PBC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8%。自身免疫性肝炎(Ⅰ型)时可有假阳性。PBC患者可出现其他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肝外胆道阻塞应予以排除。 通常首先行超声检查,但最终需要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有时还需要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三、药物治疗对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肝移植

(一)药物治疗

​1、贝特类药物

研究显示,在未经治疗的患者和对UDCA有不完全生化应答的患者中,贝特类药物[非诺贝特,一种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α激动剂;苯扎贝特,一种PPAR泛激动剂]可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在美国,非诺贝特被批准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而苯扎贝特则无法获取。

2、苯扎贝特

对于UDCA单药治疗无效的患者,本文作者采用苯扎贝特与UDCA联用,因为在法国可使用苯扎贝特。一项为期24个月的3期试验纳入了100例UDCA治疗生化应答不完全的患者,发现与接受安慰剂+UDCA的患者相比,接受苯扎贝特(一次400mg,一日1次)+UDCA治疗的患者更可能获得完全生化应答(31% vs 0;差值为31%,95%CI 10-50)[81]。生化应答的定义是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白蛋白的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指数(由凝血酶原时间衍生出的一种检测指标)也正常。苯扎贝特组和安慰剂组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8%(14/50例)和24%(12/50例)。

3、非诺贝特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120例对UDCA治疗不完全应答的患者,发现加用非诺贝特一次145mg,一日1次,可降低由死亡、肝脏失代偿或肝移植构成的复合终点风险(调整HR 0.40,95%CI 0.17-0.93)。

将贝特类药物与UDCA联合治疗还有其他潜在的益处,包括改善瘙痒和乏力等症状。例如,一项研究纳入48例采用UDCA治疗的PBC患者,发现采用苯扎贝特(一次400mg,一日1次)进行辅助治疗可使24例接受瘙痒评估的患者中的23例(96%)瘙痒症状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

(二)​肝移植

PBC是肝移植的常见指征,虽然需求正逐渐减少。有如下特征的终末期患者应积极考虑肝移植:血清胆红素超过6mg/dL(103mmol/L)、肝硬化失代偿期,生活质量不能接受;因出现难治性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复发性静脉曲张出血、脑病或肝细胞癌,预计1年内死亡。

结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PBC)以前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特征为免疫反应持续攻击小叶内胆管,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该疾病名称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改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更准确地描述病情及其自然病程。因为更早确诊以及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的广泛使用,过去20年中PBC患者的预后有很大改善。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11 | 评论:0